| 發行日期 | |
| ■ 2022年11月15日 | |
| 紙張及頁數 | |
| ■ A4紙、126頁 | |
| 價格 | |
| ■ 19,800元/冊(含國內郵資) | |
| 內容介紹宣傳彩頁 | |
![]() |
可印刷PDF 約962KB |
BEV競爭步入新階段,優化制造戰略與推進降本增效正當時
- 比較分析中國、歐洲、美國、日本圍繞2035年實現電動化轉型的法規政策動向!!
- 詳細解說全球有關BEV平臺、eAxle、電池、功率電子、熱管理等領域的技術動向!!
- 匯總報告世界主要汽車制造商推進轉型升級力爭贏得2035年電動化競爭的戰略布局!!
- 詳細解說世界主要零部件企業加快創新?整合資源旨在保障供應鏈穩定的經營方針!!
世界各地力爭2050年前后實現碳中和的動向日益活躍。為了實現凈零排放,亟待在汽車等交通運輸部門、以及各相關領域實現脫碳化。尤其對于汽車產業來說,以歐洲為首的區域市場已籌劃2025年以后禁止銷售內燃機(ICE)車,有關推進電動化的局勢正在快速演變。在這種形勢下,各主要車企出于進一步縮減碳排放、或者實現凈零排放的目的,計劃以BEV為重心推進電動化的態度逐漸明確。除了大眾、通用、日產、現代汽車集團等早已明確表態向BEV方向轉型的車企之外,福特、Stellantis、雷諾、豐田、本田等車企也正式啟動了BEV戰略。另一方面,不僅以特斯拉為代表的、Rivian、Lucid Motor、蔚來、小鵬等BEV新興企業不斷發展壯大,蘋果、亞馬遜、華為、百度等IT企業出身的新勢力也已陸續登場,今后BEV市場有望成長為一個主要的規模市場(Volume market),圍繞該領域的競爭也將逐漸激化。
在有關BEV的話題不斷升溫的背景下,BEV的制造成本已成近期新的關注焦點。特別是考慮到2022年以后主要國家將廢止補貼政策的情況,努力降低BEV制造成本的活動必將全面鋪開。傳統整車制造商正以ICE車型奠定的盈利為基礎,逐步向能夠通過電動化、尤其是BEV實現盈利的模式轉換。為了能夠保證持續性收益,他們將不得不努力降低成本。除了全球范圍內需求高漲的電池之外,如何降低集成了電機?減速器?逆變器的機電一體化系統(eAxle)等零部件的成本亦是關鍵課題。實際上,從整個行業來看,除特斯拉之外,在大部分車企尚不能憑借單一BEV車型實現10萬輛以上產量的形勢下,為了今后能夠實現批量生產和創造收益,不僅需要建立能夠整合eAxle和電池等關鍵零部件材料的體系、開展有助于提升效率和導入新技術的創新活動,如何保障穩定的供應鏈、構建管理和風控能力也將十分重要,或許這將成為決定未來能否贏得BEV競爭的關鍵因素。
《世界電動汽車產業 2035》系列報告結合上述情況,在充分活用FOURIN積累資源的基礎上,通過向世界汽車產業界從事相關工作的專業人士請教和咨詢,匯總和分析了全球主要國家、各國汽車和零部件行業正在推進的電動汽車戰略的最新動向。誠懇希望本報告能對貴公司制訂和推進電動汽車戰略事業有所幫助。
| ▼第2章 | ▲PAGE TOP |
![]() 第1章 |
|
迎接電動化趨勢的全球汽車零部件行業
|
|
| ▲第1章 / ▼第3章 | ▲PAGE TOP |
![]() 第2章 |
|
|
歐美主要汽車零部件制造商的電動零部件戰略
|
|
2-1. 博世 | : | 自主生產SiC半導體增強功率電子系統競爭力,還重視燃料電池事業 |
2-2. 緯湃科技 | : | 致力于發展機電一體化、電驅動控制和熱管理技術,新一代EMR4和800V逆變器的訂單增多 |
2-3. 采埃孚 | : | 掌握電驅動系統主要硬件,提升機電一體化和軟件等套件競爭力,還將推進8速AT PHEV系統集成方案 |
2-4. 舍弗勒 | : | 開發用于HEV和BEV的集成單元,加快與功率電子等系統相集成 |
| : | ||
2-6. 吉凱恩 | : | 依托機械技術和系統控制技術優勢,致力于發展同軸型機電一體化電驅動系統 |
| : | ||
2-8. 麥格納 | : | 與LG電子成立合資基地增強電動化業務,活用旗下Magna Steyr的技術提供BEV全面解決方案 |
2-9. 德納 | : | 推廣皮卡/商用車電動化解決方案,加快SUV和高性能車的電動化技術應用 |
2-10. 李爾 | : | 依托電子系統部門應對電動化需求,憑借高壓線束和功率電子兩輪驅動迎接智能電動趨勢 |
2-11. 美橋 | : | 重點發展三合一電驅動系統,與REE Automotive圍繞出行領域輪轂電機開展合作 |
| ▲第2章 | ▲PAGE TOP |
![]() 第3章 |
|
亞洲主要汽車零部件制造商的電動零部件戰略 |
|
| : | ||
3-2. 浦項集團 | : | 加強發展原材料業務,以電機鐵芯和電池原材料為中心推進電動化 |
3-3. 現代摩比斯 | : | 應對現代汽車集團的全方位電動化需求,力爭以三合一電驅動系統和電池包業務為中心擴大收益 |
3-4. SK Innovation | : | 2030年將把電池產能擴大至500GWh,啟用與福特合資的電池生產基地Blue Oval SK |
3-5. 三星SDI | : | 加強面向大眾、寶馬、Stellantis的方形電芯業務,計劃2023年投產美國首家電芯生產工廠 |
3-6. 電裝 | : | 把電動化產品定位為確保競爭力的關鍵,加快向非內燃機領域轉換業務陣容 |
3-7. 愛信 | : | 整合集團內2家核心企業成立新愛信,發展全線電動化產品力爭實現碳中和 |
3-8. 共藍科技 | : | 獲得豐田注資強化技術實力,力爭發揮豐田集團的可靠性優勢和價格競爭力 |
| : | ||
3-10. 日立安斯泰莫 | : | 整合4家企業在2021年1月成立,集中各家經驗致力于開發能兼顧環保和行駛性能的電機 |
3-11. 日本電產 | : | 上調2030年全球驅動電機市占率目標,快速擴大事業力爭拿下所有可爭取項目 |
3-12. 松下 | : | 電池事業因電動化趨勢走強,車載系統事業則因疫情和芯片短缺而低迷 |
3-13. 馬瑞利 | : | 活用原康奈可/原瑪涅蒂馬瑞利的豐富產品陣容,為新一代電動汽車提供關鍵零部件系統解決方案 |
| : | ||
3-15. 億緯鋰能 | : | 訂單因電動化需求高漲而驟增,致力于擴大產能并通過合作和收購確保原材料 |
| : | ||
3-17. 孚能科技 | : | 增強產能應對車企軟包電池需求,提出2025年在全球建成150GWh電池產能目標 |
3-18. 遠景動力 | : | 新建工廠應對日產增產電動車,以電池零事故為優勢努力擴大外部銷路 |




